平均分

说在前面

作者康辉。
微信读书上,一个礼拜,4h30m快速翻完的一本书。按理说是不值得单篇记录的,但是,看完之后,我也手痒痒,忍不住想写点啥,说上两句。
以前,我是最看不上成功学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了,里面大多记录的是个人经历、感受,加上点“老人言”成功学的味道。在心底里,我觉得,成功的人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点运气,风口上飞起的猪,不也是成功么?彼之成功学,有参考价值乎?所以,对于这类书,我都是敬而远之。
但是,大概是从《乔布斯传》开始,我渐渐得开始喜欢上阅读这些人物故事了。心态发生了改变,我不再关注其中的“成功学”以及作者的“老人言”,而是阅读其中的故事,来了解人生百态。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说维度,我们皆是四维世界中的三维生物,四维生物可以穿梭时间,五维生物可以一眼看到各种选择的尽头,而六维生物可以在各个平行世界中任意窜梭……看到这里,我关掉了视频。但是,我们当然只有一种人生,体验有限,为啥不读读别人的故事,全当新增体验了!
后面,我也阅读过几本人生故事、人物传记,或是自述,或是代笔,或是他人的观察。但有些书籍,把人物塑造得太过完美,就缺少了真实性,比如:《奥黛丽赫本传》。
这本书特别好!首先,康辉的文笔很好,不咬文嚼字,卖弄文学,相反,实事求是,接地气得表达,读起来甚是有趣,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康辉特别注意避免陷入“成功学”的陷阱,我觉得这是源于他对自己的有清晰的认识,也明确本书的定位,所以,并没有强升价值,给读者灌输经验。最后,这不是康辉的自传,更像是他的日记节选,所以,是很真诚的一本分享而已。
这本书由自序、后记和七章正文组成。
【光阴的故事】讲了康辉的成长经历;【在巨人的肩膀上】带读者走近央视新闻的后台,看看每天争分夺秒的故事;【硬币的另一面】说了康辉挑战春晚的经历,还有一些他的感想;【康老师】是他两次演讲的原稿;【对不起,我爱你】是写给亲人的书信;【我的孩子们】讲了他和宠物的故事;【那些风花雪月的事】说了说他在工作之余,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和读者分享分享。
每一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内容,相信康老师的眼光,真都还挺好读的。【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章给我开了眼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节选

(刘德华)他最好的天分就是这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样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生,或许才是大多数人可参考的人生范本。世上的天才能有几个?我们大多是女娲抟土造人疲惫时随手甩出的泥点子吧?但落地为人,只要更多地投入自己的生命里,那些被精心创造出来的和那些被随手甩出的,都一样,都同样拥有给自己做主的权利。

(康辉在汶川地震的凌晨直播中,发生了一个最大的食物,把外国领导人向我国打开的慰问电,说成了“贺电”)我一遍遍反复检讨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熬夜时状态疲劳?困倦?直播时信息纷乱?庞杂?这些都可以是理由,但都不应该是理由,如果接受这样的理由,那就是对自己的纵容、对职业的不尊重。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不够专注,而这正是直播的大忌。我很感谢观众的宽容,也很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体谅,是他们帮我一点点减轻了心理上的负担,让我能继续有机会用更认真的工作来弥补过失。但我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滥用这些宽容和体谅,否则就辜负了这些宽容和体谅。

我不是“播神”,也从未见过什么神。无限趋近完美的工作,只能靠每一次的认真仔细、小心翼翼一点点积累。我们是人,难免出错,但我们又不可以以此为借口而降低工作的标准。完美或许不存在,但追求完美的人应该存在。

成长 ———— 2011年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第一,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认识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成长是一个逐渐学会、懂得承担责任的过程。责任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大到对社会负责。
成长是一个慢慢懂得什么是“尊重”的过程。学会真正尊重别人,是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这种尊重一定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而不仅仅是做出来的一种礼貌性姿态。
成长是一个逐渐学会质疑、不再盲从的过程。不再冲动,而认真地审慎地作出决定。当开始学会运用你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去判断这些究竟代表了什么,就是在成长了。
认识自己,承担责任,懂得尊重,学会质疑,这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到的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