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读本-社会/自然科学卷

说在前面

《南大读本》是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读物,是2016年南京大学统一发的。这书没有条码,也没有售价,完全是免费的,所以也避免了很多版权的问题吧……
它分为两本,一个是社会/自然科学卷,另一个是人文学科卷。读完真的是比喝涨芝士酸奶还长知识。
听起来好像第二个比较有趣,但读完之后,我觉得社会/自然科学卷更有趣,果然逻辑思维强的人更可爱,哈哈哈。
这个书,一方面,有点速食文化的意思,因为在每本书节选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位老师,先介绍下作者,然后讲一下这个书主要讲的啥,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要推荐,以及节选部分的选取理由。有的还会简单介绍一下,节选部分的上下文。
另一方面,也很像电影介绍手册,类似预告篇。看完之后,会对某一些书感兴趣,某一些书就对不上感觉。这么一说,也很像《中国式相亲》的婚恋节目,由我来pick书籍。老师会介绍书籍的基本内容,书籍也会很我来一个亲密接触,有感觉的,就进入我的书单,没感觉的,就“谢谢,下一位”。
哈哈。大概就是这样,从3月12日开始,我很快速地翻完了这两本书,前前后后也有将近一个月,更何况,我只能说是翻,实在是不能算读,毕竟有很多章节都被我略过了。
我在下一部分根据目录,给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书籍节选做了一些标记说明。由于是手工整理+没钱请校对,可能会有一些错别字,还请指出,我一定及时改正。🙏
本来想在一篇文章里写完,可是,刚写完一本就感觉太长了,我担心读者朋友们阅读困难,所以,特意分成了两份。望阅读愉快。

Chapter1 经济与社会

经济发展理论(Joseph A. Schumpeter)

【哦,我的天哪,我的头看到这本书怎么莫名其妙地开始头痛了呢?天呐,真的太不可思议了!目前对于理论书籍暂时不感兴趣,再见!】

集体行动的逻辑(Mancur Olson)

Olson的主要贡献是开创性地论证了集体行动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车行为和利益集团形成的条件。即任何个人为集团或组织的共同利益做出的(时间、金钱上)牺牲,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的所有成员所分享。【经济学真的好“有趣”,虽然我对其探讨内容很感兴趣:集体存在的意义,集体中个人贡献的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利集团等等,但是我真的看不下去🙈】

不平等的代价(Joseph E. Stiglitz)

【略,经过二十多年的体验,我已经充分得感受到了不平等,但确实不太了解其经济学意义,惭愧】

新卖桔者言(Steve. N.S. Chueng, 张五常)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作者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是也很像博学家,这本书非常好看,一定安排上原著。
和前面严肃的理论书籍不同,这本书是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一些短文。作者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从身边的现象,归纳出人类经济行为。
这个作者真的经历丰富,买过桔,养过鱼,种过果数,还卖过玉石,甚至对养生蚝有所了解。
作者不仅让深奥的经济学知识浅显易懂,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了解很多新鲜的常识。
在海边或者是海上航行,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灯塔,可是,《科斯的灯塔》带我们思考,灯塔到底是私人承包更合适,还是政府公家管理更合理。
《从玉石市场看讯息费用》一文更是让我大开眼界,玉石交易有点和赌博类似,但是盲猜赢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是专家也常常有看不准的时候。广东道的玉石原件拍卖更是令我叹为观止。
节选中的《养蚝的经验》和《佃农专家倒楣记》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作者对经济学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钱颖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Charles Wright Mills)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Daniel Bell)

中国人(林语堂)

有趣!一本中国人写中国人的英文书,深刻又有趣地介绍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社会与文艺,不过这里的是翻译版。
节选部分的小标题就是《社会头脑的缺乏》,开篇说中华名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所组成的民族。那为啥咱们中国人就缺乏社会头脑嘞?原来从“古有云”就开始了。打”麻将“我们也是各成一派,盯着上家,小心下家,还要防着对家,由此个人主义可见一斑。在中国人眼中,社会工作看起来总是在“管别人的闲事”,人们不能理解他的目的,为啥不帮助自己和家人?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他太年轻或者他异乎常人。而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家庭和乡村制度。
除此之外,节选部分还讨论了家庭制度、特权与平等、社会等级等。最让人惊奇的部分,是作者总结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阴/阳三位一体”。“阳”三位指的是,官绅富,是中国的社会面,而“阴”三位是,面(面子),命(命运),恩(恩惠),是中国的社会心理面。文章说得还是挺直白的,没有给中国人什么面子,哈哈,要是被社会白莲花,爱国瞎看到了,估计会被教育。

乡土中国(费孝通)

作者用丰富的例子和清新隽永的语言带读者一起了解乡土中国。值得阅读!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节选是《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篇章。作者首先说明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与游牧民族不同,中国乡村人民大多是以农为生,依靠土地,因此定居是常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小农经济?】。这些特性催生除了“熟悉”的社会,以及很多取代法律的规矩,比如,“打招呼”。可是,这些特性遇到了现代社会就扑街了,因为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啊,这些个乡土的生活方式就显示出了弊端,大家又开始极端地厌恶它。
然后,作者就过渡到了“差序格局”的讨论。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公家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差不多就是大家都可以占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门前有条河,啥垃圾都可以往里倒,没人愿意去管“闲事”。而要讨论这个“私”的问题,就得先看看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社会有团体格局的概念,他们的团体往往界限分明。比如,西方人说,家庭,一定就特指那么几个人,而中国人说的家庭,是一个伸缩自如的概念,可随意变换,一会儿指一个人,一会儿指一批人,甚至还可以,天下成一家。【作者举了一个请客吃饭的例子,还蛮好笑的。】中国人的格局,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像一块石头击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的波澜,在某一时间,某一点所动用的特定的圈子。因为西洋社会的团体界限分明,所以要么在这个团体,要么不在,不可能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摇摆不定。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如果资格取消了,就得退出团体。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不是人情冷热,而我们却喜欢攀关系、讲交情。这种“以一己为中心,社会关系层层外推”就是作者介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

Chapter2 自然与生命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Richard Courant)

节选部分介绍了素数的特点,一些关于素数的定理及其证明。有点点点点点点点意思,比如,为什么素数有无穷多个?存不存在一个只产生素数的公式?还有一些有趣的猜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哥德巴赫猜想(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只和)和孪生素数猜想(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2也为偶数)。猜想的提出要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但是证明的过程更加曲折离奇。这两个猜想还只是猜想。
数学家在我的眼里是严谨,异乎常人的。可能为了证明某一句定理,常常通宵达旦,写满草稿本,但同时他们在我的心里也是很脆弱的一批人,因为他们活在数字中,活在单一的定理间,即使微积分里有大千百变的世界,一旦,有一点点变化,这个精密的世界就会分崩离析了,更不用提上帝掷骰子的玩笑了,如果加上空间、维度的变化,这些定理还能存在么?还会成立么?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Stephen Hawking)

节选部分介绍了物理上的变化,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到伽利略-牛顿,到相对论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物体存在着绝对静止的状态,而牛顿则指出静止是相对,但他们的局限性还在于一直相信绝对时间的存在,认为时间相对于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而在处理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时,这一观念是无效的。
相对论变革了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终结了绝对时间的概念。狭义相对论解释了光速是恒定的,并成功地描述了当物体以接近于光速运动时的行为。然而,它与已知的牛顿引力理论不相协调,随后,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其中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引力是空间-时间不平坦这一事实的后果。因为这个不平坦会让直线看起来像是弯曲了一样,正如三维空间中的直线,在二维空间中的映射是曲线一样。另一个预言是,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慢一些。
还有一个长知识的点,物体的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因为质量和能量等价,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物体由于运动所具备的能量要加到质量上,要加速它将变得更为困难。
有趣是有趣,就是比较费脑子,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薛薛困难的。【惭愧】

漫游诺贝尔奖创造的世界一——化学之旅(李钟镐)

很有趣!
这位韩国专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系统介绍诺贝尔奖,带领读者了解其发明创造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以及获奖者的非凡经历。
节选部分,第一节讲的是塑料的诞生及其应用。有机合成的重要性在化学领域首屈一指。在很久以前,人们曾经认为有机物必须借助生命体才能够生成,但后来人们可以开始在实验室合成有机物了。由此,塑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有人戏称它为“造物主创世的唯一遗憾”。很多学者推断,如果没有塑料,地球上森林和铁的埋藏量将会减半,全球的人口数量也会因此减半。【虽然我不是很相信这句话,但也可以看出塑料的重要性。】无数科学家参与了塑料的合成和改进,其中有一些是偶然发现,也有一些是潜心研究,无数次的实验。【作者的重点就在讲述这其中的故事。但我在这里就略过了。】现在,环境问题的严重,使得塑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塑料成为公害与其是否容易腐烂无关,而是因为人们的随意丢弃,商人们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塑料没有被好好地循环利用。“解铃还须系铃人”,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一代能够自动分解的塑料。
随着对塑料批判的升温和陶瓷等新材料的迅速出现,塑料的前景面临着危机。第二次塑料革命正在进行之中,包括了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等各种特殊的新型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导电塑料。
第二节讲的是合成香料。香水起源于猎人,他们从植物和动物中取得。当今香水中不可或缺的四种重要成分最初都来源于动物:麝香、龙涎(xian)香、麝猫香和海狸香。后来人们就开始在实验室中尝试合成,然后就真的合成了。后来还碰巧发明了燃料。
题外话,在这一篇章的导言部分,老师就直接指出国人的“诺贝尔奖焦虑”实际上是对我国缺乏引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焦虑。而当代高等教育容易培养出的是具有一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非理性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用说“创新型人才”了。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发明小故事,说不定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创新思路。:)

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鲁道夫)

是一本有趣的天体物理科普书籍。作者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还有有趣的插图,让天体物理变得平易近人。虽然,我对外星、天体物理不太感兴趣,但是这本书还是可读的。【由于略深奥,一句话说不明白,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任美锷)

物种起源(达尔文)

信息简史(James Gleick)

书籍讲述了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James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凡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到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2-5章)。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生命的编码等(第9-13章)的理解。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而维基百科、Google(第14、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人物,是一本值得阅读学习的书籍。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约翰·M·巴里)

如今这个环境下看这本书,真的是分外应景。这是一本备受好评的书籍,还在2005年被美国科学院评为年度最佳科学/医学类图书。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布鲁斯·罗森布鲁姆)

为理解原子结构,物理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这一科学上最为成功的理论。量子力学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至今没有一项理论预言是错的。目前,这一理论已成为全球经济三分之一生产力的基础。然而,量子力学还是显得迷雾重重。
它告诉我们,物理实在是由观察产生的,并且这种“幽灵作用”能够在两个相距遥远的事件之间瞬时传递–无须借助物理力。作者在书里描述了一些无可争议的实验事实以及量子理论对它们的公认解释,用非专业术语浅显明了地阐述了现今各种各样的解释以及每一种这类解释如何遇到意识上的困境,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对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奥秘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量子之谜》对量子实验事实的描述,以及量子理论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是无可争辩的。但要对所有这些事实给出统一的说明则将产生激烈争论。而且,量子物理的每一个说明都牵扯到意识。因此,罗森布鲁姆和库特纳转而去探索意识本身及其与量子力学的遭遇。由此,自由意志和人择原理变得重要起来。某些顶级量子宇宙学家提出的意识与宇宙之间联系的概念非常值得玩味。所以,到底是客观恒定的物理世界还是主观意识的精神世界?量子力学,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量子理论也否定了常识性的物理,证明牛顿世界观在根本上是有缺陷的。“牛顿物理学”只是一种用来描述比分子大得多的物体的绝好的近似理论,是一种近似处理,对于原子构成的微观世界,无能为力。
粗略来说,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对一物的观察可以瞬间影响到遥远距离之外的另一个物体的行为(纠缠),即使两者间没有任何连接。另外,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叠加态),只有在对其观察后我们才能发现它恰好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坍缩),这个发现会触发历史,时间倒退。因此,量子理论否认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的物理实在世界。为了使叠加态发生坍缩,量子理论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

科学研究的艺术(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

这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分析了在科学上作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经验教训,还提出了指导原则与技巧建议。作者把这些知识顺理成章,并成文记录,是很值得敬佩的。推荐做研究的朋友阅读。

Chapter3 全球化与领导力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托马斯·弗里德曼)

首先这个作者很有趣,他的著作有:《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等等。他非常擅长以小见大,作品生动形象。
选文部分是《第五大扁平理论–外包:Y2K》,带我们重现历史,了解印度在21世纪的科技崛起。
印度几乎没有自然资源,这也令它特别注重开发国民的脑力资本。印度有很多高等学府,以严格的标准,比哈佛、麻省理工更激励的竞争,生产和出口工程、计算机和软件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不能提供很好的工作机会,于是美国成了印度科技人才的第二买家。印度纳税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头脑。
然而,在20世纪末,全球光纤电缆的铺设让世界变平坦了,印度人民可以待在家里,出口脑力劳动了。而这笔不小的基建费用,美国帮印度买单了。美国股东发现,印度具有大量的人才,于是他们开始把一些IT工作外包给印度的科技公司。不仅成本下降,而且速度、效率都大大提升了。美国和印度之间12小时的时差,让印度人可以在美国人睡觉的时候工作。但是,印度真正证明自己的实力,并登上世界科技的舞台表演,是从Y2K计算机危机–“千年虫”开始的【就问你精不精彩?】。当时的计算机系统普遍用6位数字表示时间,yymmdd。所以到了1999年12月31日,危机就来了。日期变成了000101,但是计算机无法区别1900年以及2000年。所以大量的计算机需要调整内部时钟和相关系统。这是一个一次性的工作,而且非常的单调乏味。西方公司不想做,他们想以很低的价格外包出去。那么,谁可以完成这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呢?印度人。Y2K过去之后,电子商务又带来了新的商机。印度外包公司和美国科技工作又一次更加紧密地携手。更大的机遇在美国网络泡沫破裂,股市滑坡,投资资金短缺。美国幸存的公司要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把活给干了。咋办?找质优价廉的印度小伙伴啊。并且,有很多本来出口到美国的印度小伙伴,因为泡沫破裂回到了印度。
印度的IT公司也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它们不在局限于Y2K这种简单的活,开始了解美国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后台开发。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帮他们解决问题,还开始开发自己的产品,从维修公司开始转型到产品公司,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咨询。他们不仅保持着价格优势,还学习能力和动力超强,不断诱惑美国公司购买他们的产品及服务。
印度的技术崛起离不开Y2K的机遇,更少不了他们辛勤的工作、良好的教育和老一代领导人的正确决策。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

【不感兴趣,拜拜】

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 格特·杨·霍夫斯泰德【父子】)

该书详细介绍了国家文化差异的五维度模型: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气质-阴柔气质和短期导向-长期导向。它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分析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五个维度上的差异,并运用该模型剖析了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法律制度等的文化根源(第二至六章)。第七、八章阐述了国家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差别以及国家文化差异对组织职能和组织文化的影响。最后两章,通过跨文化情境中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点明了本书希望带给读者的启发意义: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求同存异。
【可能有趣吧,但节选剪辑无爱了】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阿历克斯·英格尔斯 & 戴维·H·史密斯)

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Noebert Wiener)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是一本传授读者如何管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的书籍,也许值得一读,此处略过。

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

节选部分告诉我领导和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公司的成功,两者不可缺其一。但我还是觉得光有理论,没有机会实践是没有用的,所以,比起我,这本书更适合各位老板阅读。

个人和组织的未来(Charles Handy)

也许值得一读,此处略过。

《孙子兵法》译注(郭化若)

《孙子兵法》内在的逻辑体系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兵战起于危,落于利,其最高境界是“全胜”,即“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二层是“先知”,未战必先“计谋”,而“计谋”必“用间”,要从知道敌人情况的人那里获得情报,并以此进行“庙算”;第三层是“知胜”,“知胜有五”,这五个方面是胜利的必要条件;第四层次是“为胜”,通过“诡道”、“神速”、“以迂为直”等战术,从而“致人而不致于人”,以谋取胜利。
《孙子兵法》可用九个字表达,利危一>先知一>知胜一>为胜->胜(全胜)。利危是兵战任何行动的准则,贯彻行动始终;未战必须先算,必须先知;先知而后知战道,知战略;战略通过一系列为胜之战术,获取整个战役一个接一个的局部的战场胜利;不论是整个战役,还是局部战场,“兵贵胜”, 但“不战而胜”是兵家为战最高境界。全胜者即不战而胜者,是优秀将军中的最优秀者。

写在后面

我目前为止,写得最长的一篇读书笔记了,可能这个记录还会保持很久的时间。
写这个笔记的时候,我又把书重新读了一篇,真的是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宝藏!

当前排行榜:

南大读本-社会/自然科学卷

See you next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