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说在前面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在拥挤的地铁里看这本小书,我还挺享受的。大概花了一个礼拜看完,这种书看起来真的蛮轻松的。
现在码着字的我,其实距离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两个礼拜了。一直说着要写总结的我,终于提笔了。【感人。。。
这本书一直是畅销书,已经出版很多年了。有一次,京东书籍打折,我就随便买了几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那几本书都没有读,连塑料层都没有拆开。这本书被选中,作为『读书101』的开始,只是因为它很小,很轻,很薄。作者在前言里说,许多人在接受「断舍离」的概念之后,不仅住所发生里变化,在人际关系,生活上也有惊人的变化。当时,我是有轻微地不屑,但是,后面读着读着,就感觉有蛮多共鸣的,好像有一些想法,我在生活中也有发现。现在,读完两个礼拜之后,重新翻看整理,真的觉得有很多感悟和整理的经验,是可以用在各个方面的。比如书里强调的,把心力留给当下的自己,不要留恋或者浪费在不需要、过去或者未来的事物上。我整理出来的内容,我觉得很重要,很值得参考,但是整体篇幅,还是略长。所以,我就加粗了一些我认为很实用,非看不可的核心句子,希望能给没有时间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自我感觉来说,我的房间还算干净,物品也算流动,除了最爱的布朗熊之外,应该也没啥执念。我自省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做得不错了,在了解之后,希望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
最后,记住断舍离的目标是让物品都能各得其所,被使用,不浪费。
开放借书,与君共勉。
跟着目录看内容
全书一共五章
第一章说明了什么是断舍离,它的机制是啥
第二章在讲为什么要断舍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三四章是如何做到断舍离,三是思想指导,而四是行动指南
第五章讨论断舍离的意义,以及它的可持续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现在来看这段,就是非常精简地总结了全书内容】
断 = 短剧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永远是自己(使用者),而不是物品(被使用),时间轴永远是现在,方法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行动 => 心灵的变化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有用的东西,才应该留在你的空间里。
-> 时时更新,三思而后行 -> 断 & 舍 -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你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你用的东西,映射出你的形象,自我认知。 -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不适合的东西会占据空间和你的能量,可以说是浪费。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 筛减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家的形象:仓库 -> 住所 -> 自在空间 -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加上贪便宜和商家的折扣陷阱,入口的闸门常常是打开的,而出口的闸门需要自我有意识的努力。 -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家就好像一个鱼塘,堆的物品越多,流动性越少,水就会变得浑浊,我们就像鱼儿,因为清水变少,活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断”的闸门承受着物质的压力,被迫打开,不断有物品涌入,而“舍”的闸门上布满“扔不掉”的铁锈,物品出不去,无法流动,我们就像被困其中的鲶鱼,喘不过气来。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现在 -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不扔往往是因为执念。其实他们已经成为了垃圾,池塘里的污泥。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 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不用的东西:已经被遗忘在一旁的,却还被扔掉的物品
还在用的东西:在用,但是不喜欢,随便用着的物品
充满回忆的东西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被忽视、被遗忘,被否定的物品,不仅被浪费,还会散发负面的影响 -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物品被我用时,才有价值
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和物品做朋友,越用越熟悉,否则就是陌生人包围。
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先不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不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要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 -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物品是一面能映射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从一个小地方开始,比如一个抽屉,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 垃圾分类这道墙
- 垃圾的三大类:可回收、不可回收、一般垃圾
-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对物品保持敬畏之心,做朋友 -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循环物品,不浪费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 厨房里的“三分法”: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
-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不要一下子就细致分类,浪费精力,而且没必要,类似“快速排序”
不断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把空间想象成停车场,必须留有余地,车辆才能顺畅出入,物品才会拿取方便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七成物品,例如:衣柜,抽屉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物品,例如:开放碗柜、餐具架
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物品,例如:墙面 -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新欢”换“旧人”,控制物品的总量,总是留下最好的n件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品位。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取放都靠一个动作完成,来减少偷懒的理由 -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自立:存放时不会互相依赖,拿取时不影响别的物品 -> 取用方便,省时间
自由:同一种物品的不同种类,分类放好,拿取时有选择的自由
自在:物品不会散开 - “每次主义”就挺好
不良品库存 = 负债,所以 物品的数量 = 每次刚好需要 是最好的状态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 自动整理的机制
- 断舍离与自动化
训练成为能够依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而是要使用最适合的,最当季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
- 关于“碍事”这个词
-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后记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离